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
黄庭坚〔宋代〕
山色江声相与清,卷帘待得月华生。
可怜一曲并船笛,说尽故人离别情。
梦中往事随心见,醉里繁华乱眼生。
长为风流恼人病,不如天性总无情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黄昏时分,山色清幽,江声寂静,卷起白天遮阳的帘子,等待东方一轮明月冉冉升起。
突然江边并排停泊的两只船上,传来悠扬的笛声,仿佛吹笛人在向远方的朋友诉说离别的情怀。
往事历历在目,在梦中还随心可见,那些荣华富贵都是醉乡乱眼中的幻像而已。
长期以来都是因为耿介不屈的性格惹了这么多烦心事。还不如天性无情,那样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了。
注释
李和甫:作者友人,生平不详。
相与:共同,一道。
待得:等到。月华:月光,借代月亮本身。
可怜:可爱。
故人:旧交,老友。
随心:顺遂心意。
赏析
古人有以诗代简(书信)的习惯,如杜甫就有《奉简高三十五使君》、《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》等诗。在黄庭坚这组诗的第一首中,诗人以托景寄情的艺术手法,抒发了对睽别已久的远方友人的怀念之情。
太和县地处赣江边,有山有水,景色优美。诗的一二两句“山色江声相与清,卷帘待得月华生”,诗人用生花妙笔向友人描绘了一幅秋江晚景图。此情此景,最容易引起怀远之情。突然,江边并排的两只船上,传来悠扬的笛声。这笛音如泣如诉,如怨如慕,引起诗人的共鸣,使他也沉浸在深切的对友人的思念之中。此处暗用向秀闻笛思秘康之典,令人不觉。
诗的一二两句,在技巧上运用了诗人所倡导
创作背景
元丰六年(1083年),黄庭坚在吉州太和县(今江西泰和)任县令,有一位名叫李和甫的友人写给他一封信,也可能是以诗代简,于是黄庭坚写了两首绝句“奉答”。当时借熙宁变法之名,新党群小狰狞,作者不屑阿谀其中以求仕途通达,一生颠沛。这组诗正可作其行事立身的注解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史乘 等·宋诗鉴赏辞典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
简析
《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》是一组绝句。这两首诗表达了两层意思,一是对朋友的思念,二是表达诗人的苦闷。第一首诗以托景寄情的艺术手法,抒发了诗人对睽别已久的远方友人的怀念之情;第二首则尽情地向友人倾诉自己因洁身自好,不随流俗而产生的苦闷心情。全诗情调沉痛,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。
黄庭坚
黄庭坚(1045-1105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庭坚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著有《山谷词》,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 2547篇诗文 558条名句
蝶恋花·梦入江南烟水路
晏几道〔宋代〕
梦入江南烟水路,行尽江南,不与离人遇。睡里消魂无说处,觉来惆怅消魂误。
欲尽此情书尺素,浮雁沉鱼,终了无凭据。却倚缓弦歌别绪,断肠移破秦筝柱。
满庭芳·归去来兮
苏轼〔宋代〕
元丰七年四月一日,余将去黄移汝,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,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,遂书以遗之。
归去来兮,吾归何处?万里家在岷峨。百年强半,来日苦无多。坐见黄州再闰,儿童尽楚语吴歌。山中友,鸡豚社酒,相劝老东坡。
云何,当此去,人生底事,来往如梭。待闲看秋风,洛水清波。好在堂前细柳,应念我,莫剪柔柯。仍传语,江南父老,时与晒渔蓑。